2003年3月12日那天,塞尔维亚的总理金吉奇遭遇了刺杀事件。之后,因为他受伤实在是太严重了,所以没能被治好,就这么去世了。
他背叛了总统米洛舍维奇,把米洛舍维奇送到了海牙法庭,还把人家的权力给架空了。他老向着美国那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他这一辈子就被叫做“最典型的政客的一辈子”。
就算金吉奇绞尽脑汁,登上了塞尔维亚政坛的最高位置,也还是没办法改变自己遭人厌恶,甚至惹起民众愤怒,最后闭眼离世还比米洛舍维奇更早的这个情况。
【金吉奇的权谋:卖“米”求荣,步步为营】
金吉奇是在波斯尼亚沙马茨的一个军人家庭里出生的,打小他父亲就常常对他又打又骂,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下,他养成了那种隐忍且深沉的性子。
刚踏入政坛的时候,他就因为很会在各方之间周旋协调,还擅长委婉地迎合讨好别人而有了名气。不过,没多少人晓得,在这个年轻人看着文质彬彬、温和儒雅的模样背后,其实藏着一颗叛逆的心。
1989年的时候,金吉奇弄出了个民主党。在米洛舍维奇当原南联盟总统那阵子,金吉奇可劲儿地搞“反米活动”,在那段时间里,他在反对党当中那可是相当出风头,成了最显眼的领导人。
在南联盟的政治舞台上,米洛舍维奇、科什图尼察、金吉奇这三个人,分别对应的是“左”派、“中”派、“右”派。
也不知道打啥时候开始,做事优柔寡断的科什图尼察慢慢就被西方给抛开不管了。这时候对于新秀金吉奇来讲,就只有两条路能走:一条是铁了心去捍卫民族的尊严;另一条就是低三下四的,啥事都听西方的,让干啥就干啥。
那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其实就是拼个鱼死网破罢了。
显然,金吉奇走的是第二条“好走的路”。
米洛舍维奇执政那时候,金吉奇当过贝尔格莱德市市长。在2000年南联盟总统大选的时候,金吉奇使劲推动,再加上西方列强在里头掺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18个反对党派头一回联合在一块儿,弄成了塞尔维亚反对党联盟,最后还把总统大选给赢下来了。
金吉奇因为在相关事务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立下很大功劳,所以能够出任萨尔维亚共和国政府总理一职。到了这个时候,在南联盟的政坛上,他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仅仅排在科什图尼察之后,算是二号人物。
在同一时期,金吉奇一个劲地宣扬“美式民主”,可米洛舍维奇压根就瞧不上这一套,还直接说金吉奇就是“奥尔布莱特的跟班”。米洛舍维奇有着众多的追随者,他带动起舆论的走向,这可给刚上任的金吉奇带来了挺大的影响。
金吉奇挺受美国喜欢,可米洛舍维奇跟他不一样,米洛舍维奇简直就是西方那些政客的眼中刺。从九十年代开始,米洛舍维奇就在南联盟的政治舞台上特别活跃,好多南斯拉夫人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来看待。
就因为他有那种不畏强暴的“倔脾气”——关键是米氏不接受西方针对科索沃的处理办法,所以西方就一直对他又是诋毁又是陷害的。在这一系列的攻击里头,最让人瞩目的就是米洛舍维奇被列为前南战犯这件事了。
科什图尼察当政那阵儿,一开始还能护着米洛舍维奇,让他没啥事儿。科什图尼察老强调说,米洛舍维奇的事儿那就是他们自己国家内部的事儿。可后来,西方对科什图尼察的态度变了,变得越来越强硬,这下科什图尼察扛不住压力。最后他没办法,改口说南联盟得按照法律规定的框架,去跟海牙国际法庭合作才行。
西方慢慢察觉到科什图尼察做事不太够坚决,于是就把注意力转到了金吉奇这个满是野心的人身上。
在2001年4月的时候,西方国家一直在对南联盟施加压力。面对这种强大的压力,南联盟实在扛不住这种威吓了。于是,南联盟就安排塞尔维亚警方采取行动,以贪污罪还有隐瞒财产罪这两项罪名,把米洛舍维奇给抓起来了。
一下子,南联盟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沦为了大家眼中的笑柄,居然亲手把自己的前任国家元首送到了国际刑事法庭那儿去了。
米洛舍维奇成了首个被自己国家舍弃的国家元首,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西方霸权主义侵犯他国主权留下的伤痛印记。
另外,西方国家也察觉到了,把米洛舍维奇送到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去,这事儿没让南联盟迎来和平不说,反倒还在南联盟内部引发了更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他们得去找一个心甘情愿被操控的傀儡,好让政局稳定下来。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金吉奇显得格外突出。
西方国家对他可满意。他可不是像科什图尼察那样做事“颤颤巍巍、扭扭捏捏”的政治家,他是个很果敢的政客。与其讲是西方在压制他,倒不如说是双方达成了一种呼应的状态。
2001年6月29日天还没亮的时候,米洛舍维奇就被押解着送去海牙了。
那天,南联盟政府的相关人员动身前往布鲁塞尔,去参加国际援助南斯拉夫的会议。
这次开会定下来了,让西方国家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块儿给南联盟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
在这件事上,金吉奇说还有商量的空间,他盼着能把“援助”的数额再提高一些。
塞尔维亚国内正闹得沸沸扬扬,好多人都在说“金吉奇这么干是在侮辱国家主权”。就在这时候,第二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那些大国马上就有了回应,说要给提供总值12.8亿美元的“援助”。这可比南联盟之前费劲讨价还价争取到的12.5亿美元还多出了3000万美元。金吉奇和他那帮同伙看到这情况,可得意了,还宣称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胜利”。
不过,南联盟和塞尔维亚究竟是输还是赢,这仍旧是个挺让人琢磨的事儿。
在党派之间相互争斗的局面里,金吉奇成了赢家;可到了南联盟跟西方霸权政治展开对抗的时候,那他可是输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不剩啊。
【金vs米:海牙对峙,陡生波折】
本来,金吉奇想的是凭借“金钱外交”弄出来的那些成果,去让国内的人别那么躁动不安,可他这是高兴得太早,要不就是对美国太放心,早得有点过头了。
依照约定,在2001年8月的时候,金吉奇就能等来西方国家给南联盟的第一批援助了,这批援助的金额是3亿欧元。
但瞧着金吉奇把米洛舍维奇完全给卖了之后,就已经没什么可依仗的了。
快到8月的时候,西方国家冷不丁地跟金吉奇讲,原本说好的那三亿欧元,得扣掉南联盟欠的外债所产生的一些利息。好家伙,这所谓的利息数额可不小,足足有2.25亿欧元。而扣掉利息后剩下的0.75亿欧元,居然要等到11月份才给兑现。
就算金吉奇使劲儿去讨好美国,可他还是忍不住发牢骚说:“这就好比给一个病得特别重、已经快不行了的病人治病,非得等人家都死了,才开始用药。”
外界还笃定地说,要是没有西方国家给帮忙,南联盟那边的危机在2001年7月到9月期间就会大规模爆发开来。
就算心里再怎么不痛快,金吉奇也只能把这亏往肚子里咽。很明显,西方国家这是在给金吉奇以及南联盟里其他米洛舍维奇的对手发出警告:西方确实通过南联盟把米洛舍维奇给整治了,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一伙的。
西方国家摆出那么猖獗的样子,南联盟人民早就料到。结果,一大堆嘲讽、满满的恶意都朝着金吉奇去了。面对这种情况,金吉奇难得地表现出了示弱的样子。
2001年7月15日,他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独家采访时很无奈地讲,把米洛舍维奇移交给国际法庭的时候,没设置任何条件来作为交换的。
在镜头跟前,他显得既屈辱又丧气,说道:“当然了,这是由于我们盼着借这个来展现自己乐意融入国际社会的那种良好想法……不过我得讲,西方国家在兑现他们承诺的13亿美元援助的时候,那表现可真够‘小气'的,这让我特别吃惊。”
光靠示弱的话,也就只能安抚住那些一开始就支持的人罢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讲,眼前呈现的是民族尊严没了,国家主权也沦陷了的状况,而且还得面对总理弄出来的那一堆烂摊子。就因为这样,没多久,示威游行之类的活动一下子就多起来了。
2001年7月的时候,社会党把一份形式上的诉状递交给了法庭,状告金吉奇还有其他那些参与了引渡米洛舍维奇相关决议的塞尔维亚政府官员,说他们有“政变”、“违宪”以及“绑架”的嫌疑。
金吉奇这时候才彻底明白过来,自己原来是给西方做了件好事,可结果,“自己的可信度正在一点点没了,已经没办法接着起到让这个国家保持稳定的作用。”
他着手到处去寻求帮助,可每到一处都碰了钉子,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在公众跟前把那些不讲信用的西方骗子的行径给抖了出来,“欧盟之前可是答应了要给咱们30亿马克的援助啊,条件就是把米洛舍维奇给弄下台,那现在?这说好的钱又在哪儿?”
金吉奇自己说过,欧盟的这个承诺,是在他还在当在野的反对党成员的时候给出的。
这既展现出金吉奇那种只看重金钱的政客心态,又从侧面反映出南联盟在这个时候已经快要撑不住、接近崩溃的状况了——就好比一个要饭的,眼巴巴等着别人来施舍。
而这所有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吉奇的贪得无厌和愚昧所造成的。
那时候,南联盟一共欠着122亿美元的外债。就算那12.8亿美元能全部到账,也没人能改变它30%的失业率以及每年80%的通货膨胀率这种糟糕的状况。
2001年的时候,南联盟一年下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大概是80亿美元。世界银行那边算了算,它还欠着120亿美元的外债,这么一对比,要把外债全还清的话,还得差40亿美元才行。
同时,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南联盟要完成重建国家的计划,差不多每年都得有40亿美元的外国援助才行。
简单来讲,西方国家只要大概算一算就能知道:南联盟也好,米洛舍维奇也罢,都能被他们轻松拿捏,并且即便采取野蛮的制裁手段以及搞欺诈那一套,也基本不用担心会遭到报复。
自打金吉奇把米洛舍维奇弄去海牙国际法庭的时候开始,这就注定是一场肯定会输的赌博。
海牙那个法庭刚一介入,就给米洛舍维奇安上了四大项罪名。
第一点,说是米氏跟4个“同谋”有计划地吩咐、鼓动并且发起了一场要对科索沃阿族平民搞屠杀的阴谋。
其二,在进行屠杀行动的时候,得到了上述4名“被告”的认可与夸赞。
第三点,恐怖活动致使74万阿族民众被迫逃离家园去流亡在外。
很有意思的是,当法庭一项项对昂首挺胸的米洛舍维奇进行指控的时候,有好些个关键性的证据居然都没找着。
要想把米洛舍维奇和一些“实际罪行”给很让人信服地关联到一块儿,这显然是个特别难办的事儿。
从物证方面来讲,能够证实米洛舍维奇的文字方面的证据差不多是没有的;从人证角度去看的话,可以挑选米洛舍维奇的那些随行人员。
在这批随行人员里,就只有两个最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内博伊沙·帕夫科维奇将军以及斯雷滕·卢基奇将军。
说他们是“最佳人选”,是因为他俩都是跟米洛舍维奇走得最近的随行人员。但棘手的地方在于,这两人对米洛舍维奇特别信任,压根就不想出来作证人。
当时那场面可尴尬极了,西方国家明显盼着金吉奇能再多说点啥或者再有点啥表示。可金吉奇之前吃过亏,就像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他哪还敢没底线地再去跟西方套近乎?
这时候的他,正因为国内冒出来的反叛以及示威活动这事而犯愁。
【金吉奇的下场:惨遭刺杀,西方弃子】
2003年3月的时候,在市中心那块儿,米洛什王公大街和奈马尼亚大街交叉的路口那儿,塞尔维亚政府大楼看上去跟平常没多大区别。就在12日中午12点30分上下,塞尔维亚政府大楼周边突然就响起了枪声。
塞尔维亚政府大楼跟塞黑的外交部、国防部、军队总参谋部是在街两边对着的。平常的时候,外交部那一片戒备可严了。而且另外那两座大楼虽说让北约导弹给炸坏了,可到底还是军方用的建筑,一天到晚24个小时都有军人在那站岗值班,谁也没想到恐怖分子居然敢在这样的地方搞事情。
这天,狙击手要瞄准的对象是塞尔维亚总理佐兰·金吉奇。
显然,杀手把金吉奇的行踪以及周边地形都仔细探查过了,金吉奇是在政府大楼左侧一个专供政府高官使用的停车场里倒下的。
虽说金吉奇办公的地方是警方严密盯着的场所,可在它背面还有几栋矮矮的楼房,从那些楼房能俯瞰到这边的停车场。
在事情发生之前,那个杀手早早地就藏身在一座正处于维修状态的楼里面了,就待在那楼二层的一个窗口那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外面。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楼房当时正在装修,所以即便房间里一直有人不停地进进出出忙活着,也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
之前就知道的消息是,中午12时30分的时候,金吉奇按照时间回到了政府大楼。在10多天前,他踢足球把腿弄得伤得特别厉害,只能靠拄着拐杖才能行动。这样一来,金吉奇不管是上车还是下车都特别不方便,不过这倒让藏在那里趴着的杀手有了更多用来瞄准的时间。
这次金吉奇做事太马虎了,不像以前那样在楼门口下车,反倒在停车场门口就下了车,结果一下子就被杀手用狙击步枪给瞄上了。
只听“砰砰”两声震耳欲聋的枪响,金吉奇的腹部和后背分别被击中一枪,随后他就倒在了车门口那儿。
他身旁的保镖马上把他弄进了那辆灰色宝马防弹车里,然后赶紧往一公里外的贝尔格莱德急救中心赶,为啥?因为他被两颗大口径狙击步枪子弹打中了要害部位,一颗子弹穿过了心脏,还有一颗打中了肝部,伤得实在太重了,结果才过了65分钟,金吉奇就没抢救过来,去世了。
其实,之前针对金吉奇展开的暗杀行动都已经有好些次,所以,给他安排的保卫措施那是相当严的。每次他出门的时候,都会有好多辆高级轿车开着警灯在旁边护卫着他坐的那辆车。
不过,就算之前躲过了好多回暗杀,可千防万防总有疏漏的时候。金吉奇,就因为一次次成功躲过暗杀,慢慢变得轻狂起来了。
他在躲过刺杀这一劫之后,还大言不惭地讲:“要是有人觉着把我给除掉了,就能让法律推进以及改革进行的脚步停下来,那这人可真是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金吉奇被刺杀这事,在当地可引起了特别大的轰动。让人觉得挺感慨的是,金吉奇一直想把米洛舍维奇给弄掉,结果,倒是米洛舍维奇在老远的海牙法庭那儿,眼睁睁看着由金吉奇遇刺引发的一系列事儿不断发展变化,就跟看一场闹剧似的。一直到2006年的时候,米洛舍维奇在海牙的监狱里离世了。
【:】
①《引渡海牙:引渡审判米洛舍维奇的台前幕后》这本书,是由张晕、侯小河担任主编的,出版时间是2001年。
